“磨山”的历史地位
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09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40

在山东省临沭县和江苏省东海县的交界处,有一座低矮小山,海拔158.3米。磨山虽然不高,但是她确是闻名苏鲁的名山。在民国时代,这里官府管辖力量薄弱,地方动乱,土匪多如牛毛,素有“羽山到磨山,蟊贼万万千”之称。

磨山山门

磨山是一座名山

磨山有两个来历,一说磨山原为“末山”,是山东往东南来的最末一座山。该地在民国时期属赣榆县,《赣榆县志》记载:“山东临沂县界折南至大沙河南岸起末山。末山者,言赣邑境内诸山此居其末也”。因此,该地既是临沂的起点,也是赣榆的终点。还有一说,磨山上盛产制作磨盘的磨石,质地坚硬,故名。

磨山导览图

磨山是苏鲁界山

磨山的西北角属于临沭县大兴镇,其余部分属于东海县石梁河镇。磨山和周边的羽山、夹谷山一样,都是苏鲁界山,山上到处都有两省人民共同开发的痕迹。

猴头

磨山是人文之山

磨山上有一处清代摩崖石刻,书写于清代光绪年间,是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。石刻位于磨山南坡步行道西侧,共有71个字,用红色楷书在光滑崖面上刻写。石刻云:“盖因石匠劈打诸山名石,破山东江南之气。为此公议,以后大山不许开打小山名石,山尖亦不许打。如有硬行者,住持报知四乡,呈官理断。住持看守。大清光绪二十年三月上浣公立。”从内容上看,这块石刻属于村规民约性质,源自石匠开采山石破了山东和江南的风水。这也印证了村民喜欢开采磨山山石做磨盘的说法。

大清山规

磨山是抗日之山

1942年,在磨山附近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抗日战斗,称为磨山战役,1945年,也就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,海陵县人民政府在山顶建设“抗日烈士纪念塔”,该塔是连云港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江苏省最早的抗日烈士纪念塔。

抗日烈士纪念塔

背面刻有时任海陵县长铁秋撰写的“海陵县抗日烈士纪念塔序”文,东西两面雕刻了150多名抗日烈士的英名。山脚建有磨山革命烈士陵园,安葬了330多位烈士。

磨山烈士纪念碑

磨山是历史名山

据考证,鲁南苏北一带是薛礼(又名薛仁贵)东征的重要行军路,也遗留有很多薛礼东征的传说、古墓葬、古战场、战争遗物等。比如,薛礼曾在石门镇大岱村的城门上挂过剑,称为“带剑”,后演变为“岱涧”。磨山就是一处唐代的古战场,薛仁贵在此与敌军发生几次激战。磨山南坡登山主路西侧,摩崖石刻下方,有一处石雕。据考证是为纪念薛仁贵而立。虽然只剩下头部部分,但面部五官依稀可辨,头盔上的花纹仍然清晰可见,据说有千年历史。

磨山石刻

另外东峰山顶大平台上还有始建于唐代的“三官庙”遗址,供奉“天地水”三官,目前仅留遗迹,尚未具体考证。

总之,磨山是一处非常具有历史特点和人文特征的小山,适合近程徒步,爬完不累,还能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。